● 曾大屋議事廳正廳門額上有「大夫第」木匾。 資料圖片

祠堂是一族的象徵,既是「門面擔當」,也是族群的公共文化空間。作為香港四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,也十分重視祠堂,無論建築大小,都一樣的莊重宏偉,而且一室之內(nèi)匯集了多種藝術(shù)形態(tài),像書法、繪畫、雕刻等,隨處可見。

家族祠堂之制,起於宋代,盛於明朝。在宋以前,設(shè)立宗廟祭祖可以說是王侯貴族的專利,像周王朝便有「天子七廟,三昭三穆,與大祖之廟而七。諸侯五廟,二昭二穆,與大祖之廟而五。大夫三廟,一昭一穆,與大祖之廟而三。士一廟」的說法(《禮記·王制》)。

到了宋代,隨著庶民階層的經(jīng)濟能力及社會地位提升,張載、程頤、朱熹等理學家大力提倡重建宗族制度,開始有非貴族的祠堂在民間出現(xiàn)。到了明代嘉靖十五年,禮部尚書夏言乘著「大禮議」事件發(fā)酵,接連上奏「三議」,其中《乞詔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》、《乞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》更是開啟了民間各同姓宗族聯(lián)合祭始祖的先河,致使後來民間宗祠的大量出現(xiàn)。

曾大屋「一貫世居」

作為從北而來的族群,香港客家人在落地生根以後,也延續(xù)了原來的習俗,在這片新家園上建築祠堂。

其中,沙田曾大屋祠堂是其中一間保存最完好的客家祠堂。祠堂是曾大屋建築群的其中一部分,祠堂位於最後一進排屋的中央,在曾大屋的中軸線上,是曾氏族人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。

曾大屋的開基祖客家人曾貫萬(又名曾三利),他因為經(jīng)營採石生意致富。其後,曾貫萬建成曾大屋,為曾氏族人提供聚居的地方。曾大屋正門上的石匾書有「一貫世居」四字,是取自《論語·里仁》中孔子對曾參的教誨: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」,意思是「曾參啊!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。」

那這個基本思想是什麼呢?孔子其他門人並不知道,唯有曾參一人領(lǐng)悟,解釋道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是故,在曾大屋正廳名為「忠恕堂」很好地回應了正門匾額上的典故。而且,正門也有一副鑲嵌了「一貫」的對聯(lián):「一道傳郕國,貫通著孔門」。曾參獲唐玄宗贈郕國伯,又獲宋度宗升為郕國公,故門聯(lián)的「郕國」意指曾氏,而下聯(lián)自然是回應了《論語·里仁》的典故。

議事廳是曾大屋建築的核心部分。由於曾貫萬因納粟捐得從五品的奉直大夫官銜,所以正廳門額上有「大夫第」木匾。其下有由清廷派駐九龍寨城的最高長官武功將軍張玉堂書寫的「祥徵萬福」石匾。至於議事廳的門聯(lián)也是十分有意思:「東魯傳經(jīng)第,南豐修史家。」上聯(lián)是寫魯國曾參傳承孔子儒家經(jīng)典大道,而下聯(lián)則是指南豐先生曾鞏(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)奉詔編修史書的故事。這二人一個是曾氏的宗聖,一個是曾氏一個出色的人物。

最後,不得不提曾大屋祠堂神位左右的一副對聯(lián):「南北真?zhèn)魑ㄒ回灒沤竦缹W第三家」,上聯(lián)在前文已說過,至於下聯(lián)「道學第三家」是指「儒家五聖」(孔子、顏子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)之中,曾子名列第三。

●葉德平博士,香港教育大學「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(shù)管理榮譽文學士」課程統(tǒng)籌主任、「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」副總監(jiān),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、文化專著。